新闻中心

早报观察:从容成奢望,我们为何连滚带爬?

清晨七点的北京国贸地铁站,人流密度已相当于冰岛全国人口总和。28 岁的李薇左手攥着星巴克,右手翻着单词本,耳机里播放着 1.5 倍速的《经济学人》精读 —— 这是她通勤 53 分钟里雷打不动的 “充电仪式”。三年间她坐坏了 7 个颈枕,手机相册里的黑眼圈日渐加深,却不敢有丝毫松懈。“本来以为职场该游刃有余,没想到每天都在连滚带爬。” 这种感受,正成为当代人的集体共鸣。

早报观察:从容成奢望,我们为何连滚带爬?

中国青年报社的调查显示,94.8% 的受访青年感觉生活开启了 “倍速键”,其中 41.5% 经常处于高速运转中。南京的 90 后职员高升对此体会深刻:客户考察期间,他连续两周加班到深夜十点,有时连晚饭都顾不上吃,“工作占满了时间,只能把吃饭、看视频都调成快进模式”。合肥某高校研究生陈惠的日程同样被塞得满满当当:白天实习、晚上写结课论文,身边同学更是赶着 “无缝衔接” 实习,生怕简历比别人少一笔亮色。

这种 “连滚带爬” 的状态,本质是时间贫困下的被动应对。福州大学王杰教授指出,数字时代的工作与生活界限早已模糊,即时通讯工具让加班成为常态,而人们既想兼顾工作与学习,又不愿放弃休闲与社交,只能在有限时间里挤压出 “倍速模式”。更残酷的是,这种压力并非均等分配:已婚女性要承担更多家务与育儿的时间成本,单身母亲成为时间紧迫感最强的群体;一线城市白领日均步行数达到马拉松赛程的三分之一,却仍担心被同龄人抛弃。

betway西汉姆联,西汉母联官网,必威西汉姆联官网,betway西汉姆联平台

竞争焦虑正在不断放大这种紧迫感。调查显示,47.0% 的青年将 “倍速生活” 归因于 “担心落后于人”。29 岁的部门主管张涛对此深有感触,他用五年时间从仓库管理员晋升,代价是糖尿病早期和斑秃。“每次体检都像开盲盒,最怕 HR 问‘还能不能扛’。”《2024 国民心理健康蓝皮书》的数据更令人揪心:18-35 岁群体中 63% 存在持续疲惫感,每 10 个年轻人就有 1 个依赖睡眠药物,“周末恐惧症” 患者三年增长 220%。这种焦虑甚至跨越国界,美国的调查显示 42% 的劳动者担心半年内遭遇裁员,80% 恐惧通胀侵蚀收入。

技术本应是时间的馈赠,却意外催生了新的枷锁。正如朱迪・瓦克曼在《时间紧迫》中揭示的 “时间紧迫悖论”:自动化与信息技术明明提高了效率,却让人们更感匆忙。深圳科兴科学园的凌晨三点,外卖骑手与加班程序员在便利店相遇,冷藏柜荧光映着彼此浮肿的脸 —— 前者要赶在时效内送完订单,后者需应对随时弹出的工作消息。这种被技术裹挟的节奏,让凯恩斯 “每周工作 15 小时” 的预言沦为泡影。

但在连滚带爬的洪流中,越来越多人开始寻找减速的可能。调查显示 87.8% 的受访青年会主动为生活降速:高升每周末去爬山亲近自然,秦思思从《我的阿勒泰》中汲取慢生活力量,北京某投行高管通过 “数字斋戒” 降低焦虑发作频率。更有人选择彻底转向:插画师苏苏辞去高薪工作,在云南小镇教留守儿童画画,治愈了七年失眠;抑郁症患者弯弯在菜市场发现五块钱三支的向日葵,从此用 “云朵与鲜花” 替代 “年薪百万” 作为生活标尺。

上海青年社区的 “废物派对” 或许给出了另一种答案:能用睫毛夹开啤酒瓶的姑娘夺冠时说,“有些天赋就是拿来浪费的”。王杰教授的话更具启发性:“倍速与慢活本是一体两面,关键要找到有意义的生活方式。” 当北京西二旗地铁站的年轻人默契亮起同款短视频时,他们既是 “连滚带爬” 的同行者,也是在寻找从容出口的同路人。

毕竟人生从不是规定赛道的马拉松,而是可以随时驻足的旷野。那些为生活奔忙的人,不妨偶尔停下脚步 —— 就像弯弯说的,这辈子的晚霞,还没看够呢。

发表评论